top of page

草藥會影響腸道微生物嗎?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營養菌群 2023-05-19


筆者常說蔬菜、水果裡的纖維是提供給益生菌的糧食,沒有足夠的益生元,會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壞菌增生。那麼,植物屬性的草藥會影響腸道微生物嗎? 除了大家熟悉的中草藥外,本文主要討論印度的阿育吠陀(Ayurveda,又稱生命吠陀) 提倡的草本用藥。


阿育吠陀醫學體系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體系之一,亦是一種生活方式與自我療癒的科學。其強調個人的身體、心靈與環境的交互關係,透過自我的覺察,選擇合適的生活樣態;飲食、生活型態、運動、休息、靜心、呼吸法,加上藥用香料和草藥,以及潔淨排毒療法,或者配合聲音、芳香療法等附屬方法進行日常療癒。


腸道微生物與阿育吠陀

腸道微生物組參與重要的生理過程,包括消化、能量穩態和新陳代謝、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素的合成以及免疫功能的發育和調節。它還有助於產生許多進入血液並影響身體各種組織和器官的化合物。當微生物組處於平衡狀態時,它有助於許多健康益處,但是當失去平衡時,它會導致腸道和身體其他部位出現問題。當微生物群的微妙而複雜的生態被內部或外部因素破壞時,就會出現生態失調。


阿育吠陀非常重視適當的飲食和消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各個方面。一些研究人員甚至認為阿育吠陀是一門古老的表觀遺傳學科學(epigenetics)。阿育吠陀醫生可能無法如西醫般指出食物如何影響基因表達的精確營養基因組機制,但他們確實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的心理生理體質,會受到飲食、消化、生活方式、壓力管理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每個人與生俱來地擁有獨一無二的體質,由三大生命能量——風能(Vata)、火能(Pitta)、水能(Kapha)。如現代醫學了解到,每個人的體質及腸道微生物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根據阿育吠陀的說法,風能的主要位置在結腸中,大部分腸道微生物組也都位於結腸中。


阿育吠陀草藥與腸道微生物

阿育吠陀認為食物是良藥。它使用香料和草藥來幫助創造和維持生理平衡,並治療特定的疾病。最近的研究表明,生薑和一種叫做三果實(Triphala)的草藥製劑都對微生物組產生有益的影響。


三果實由三種水果組成:餘甘子Emblica officinalis(Amalaki), 訶子Terminalia bellerica(Bibhitaki)和訶梨勒果Terminalia chebula(Haritaki)。它是阿育吠陀胃腸道和復興治療計劃的基本組成部分,特別是有助於改善排泄。研究發現,三果實具有不同的潛在臨床應用,包括刺激食慾和減少酸過多和便秘。它還具有許多固有的生物學特性,如抗炎、免疫調節、抗菌、抗誘變、適應原、降血糖、抗腫瘤、化學保護和輻射防護以及抗氧化活性。在研究中,研究表明,三葉草中的多酚調節人體腸道微生物組,從而促進有益的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生長,同時抑制不良腸道微生物的生長。該文獻發表作者還認為,三果實的生物活性是由產生多種抗炎化合物的腸道微生物群引起的。


姜黃是另一種阿育吠陀草藥,研究發現會影響消化和微生物組。姜黃及其活性成分薑黃素已成為數千項同行評審和發表的生物醫學研究的主題,在潰瘍性結腸炎、胃潰瘍、骨關節炎、心臟病、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疾病方面有數百種潛在的預防和治療應用。有趣的是,姜黃的活性成分薑黃素已被證明具有生物活性,但由於其生物利用度差且無法到達靶組織,因此在臨床試驗中尚未發現其有效。有人建議姜黃素可以恢復腸道微生物組的生態失調,從而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然而,未來的研究需要了解姜黃素實際上如何影響不同個體的微生物組。


阿育吠陀飲食促進腸道健康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阿育吠陀草藥和均衡飲食可以幫助管理和改善腸道健康和消化。以下是用於腸道健康的阿育吠陀草藥,促使完成這項工作的草藥清單:

· 三果實 (Triphala)

· 胡蘆巴 (Fenugreek)

· 豆蔻(Cardamom)

· 生薑(Ginger)

· 姜黃(Turmeric)

· 丁香(Clove)

· 肉桂( Cinnamon)

· 黑胡椒(Black Pepper)

· 吉洛伊(Giloy)

· 阿瑪拉基(印度醋栗, Indian Gooseberry)

· 南非醉茄(Ashwagandha)


阿育吠陀採用整體方法來治療消化和腸道健康問題。同樣,阿育吠陀建議健康潔淨的生活方式,包括鍛煉、瑜、天然草藥和健康均衡的飲食,而非靠單一方面調整身體健康。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早期生活經歷 對腦腸軸的影響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營養菌群 2023-06-16 在和諧、受保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對孩子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這是顯而易見的。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在努力為他們的孩子提供這樣的最佳環境。但自從精神分析盛行以來,我們了解到某些被壓抑的、逆向的童年經歷會導致日後發展產生心理問題。近...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