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早期生活經歷 對腦腸軸的影響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營養菌群 2023-06-16


在和諧、受保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對孩子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這是顯而易見的。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在努力為他們的孩子提供這樣的最佳環境。但自從精神分析盛行以來,我們了解到某些被壓抑的、逆向的童年經歷會導致日後發展產生心理問題。近四十年前,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在她的暢銷書《天才兒童的戲劇》(The Drama of the Gifted Child)中堅稱,所有精神疾病的發病起源都是未解決的、潛意識的童年創傷,這種創傷可能是身體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而,快速的探索病人的前十八年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既不需要專門的精神分析培訓,也不需要太多時間就能提供訊息,更有效的醫治慢性腸道疾病。


不健康的記憶

在一項動物研究中,當母鼠在生命的最初幾周內每天將它們與幼崽分開三個小時而受到壓力時,幼鼠後來表現出許多類似腸易激(IBS)的特徵。在IBS患者中,正常的腸道活動會導致腹痛,痙攣和明顯的胃脹氣 - 所有這些都主要源於腸道過敏和超反應。大多數患者的焦慮程度也升高,很大一部分患者同時患有焦慮症或抑鬱。在實驗中,經歷過較少養育童年的大鼠表現出類似的特徵。動物們更焦慮,它們的腸道更敏感,當壓力時,它們會排泄更多的小糞便顆粒,相當於腹瀉。任何在大型演講或工作面試之前不得不跑去洗手間的人都知道這種感覺,但IBS患者 - 以及我們的老鼠 - 一直遭受這種壓力引起的癥狀。研究發現,這種影響可能會持續幾代人,這表明母親所經歷的壓力,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她對幼崽行為的影響,可以以某種方式傳遞給他們的後代。


研究表明,當青春期恆河猴第一次離開母親時,它們會產生分離焦慮和腹瀉,就像許多青少年離開家上大學時經歷的。腹瀉的發生是因為壓力導致腸道更有力地收縮並在整個過程中更快地推動攝入的食物。此外,壓力會增加各種消化液分泌到腸道中。這些壓力引起的腸道功能變化對腸道微生物的生活條件有巨大影響。作為回應,糞便細菌數量顯著下降,而乳酸桿菌(一種保護性細菌屬)最稀薄。志賀氏菌或大腸桿菌等病原微生物,為腸道感染打開了大門。壓力荷爾蒙去甲腎上腺素也使這些入侵者更具攻擊性和持久性。然而,在猴子實驗中,壓力效應是暫時的。到第一周結束時,當幼猴適應新發現的獨立性時,它們的腸道乳酸桿菌水準恢復到正常水準。既然對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是短暫的,這重要嗎?這些短暫的微生物變化對我們的大腦有什麼影響嗎?


腸道微生物群影響情緒行為變化

Premysl Bercik和他在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團隊用一種由三種廣譜抗生素組成的雞尾酒治療了一組正常小鼠一周。他們在抗生素治療之前、期間和之後監測了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及其行為。正如他們所預期的那樣,這種治療深刻地改變了動物腸道微生物種群的組成,增加了某些微生物群(特別是幾種乳酸桿菌)的數量,而減少了其他微生物的數量。在小鼠完成抗生素療程兩周后,它們的行為和腸道微生物群都恢復到正常狀態,這表明觀察到的動物情緒行為變化和抗生素誘導的腸道微生物群變化是相關的。但是大腦是如何被告知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變化的呢?這種腸道微生物到大腦信號的一個明顯候選者是迷走神經,這是腸道和大腦之間的主要通信高速公路。事實上,迷走神經被切斷的小鼠在微生物被抗生素抑制時不再表現出焦慮的減少。這些發現表明,在正常小鼠中,腸道微生物產生穩定供應的能夠抑制焦慮的物質,其作用通過迷走神經傳遞到大腦。


我們這些生活在相對安全的工業化社會中的人為這些古老而與生俱來的生物程式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過度活躍的戰鬥或逃跑系統(fight or flight)以及不斷升高的壓力荷爾蒙在我們的身體中迴圈會導致嚴重的精神疾病,包括焦慮症、恐慌症和抑鬱症。它還可能導致各種令人討厭的壓力敏感身體疾病,包括肥胖、代謝綜合征、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最後,與這種程式設計相關的腦-腸軸的高反應性會導致慢性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征和慢性腹痛。


下文,筆者您帶繼續探討食品與腦腸軸對慢性病與體重的影響。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