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部落格
搜尋
患者多現腸道微生態失衡:營養師建議多樣化飲食預防COVID-19
原文刊於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閱肝LiverEd 2021-03-18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近的研究表明,2019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患者與健康人士對照組相比,糞便中的微生物群有顯著變化,微生物品種失去平衡,反映患者免疫力較弱,容易受病毒侵襲。因此,...
Winnie Lin
2022年3月18日讀畢需時 2 分鐘
如何保持腸道微生態健康?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營養菌群 2022-02-25 如何保持腸道微生態健康? 腸道微生態由數萬億活微生物組成。這些小小的生物體晝夜不停地工作,產生快樂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確保你有一個多樣化和繁榮的微生態,不僅可以表現出你的心理健康,還可以防止諸如過度進食的衝動...
Winnie Lin
2022年2月25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迴避或限制性食物攝入障礙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2-01-28 迴避或限制性食物攝入障礙 (Avoidant/ 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 筆者最近有幸透過工作認識一位營養業界的前輩,亦透過對營養學的熱誠而進一步熟絡。得知她乃一位買少見少的...
Winnie Lin
2022年1月28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腸道菌群和其他免疫相關疾病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1-12-31 腸道菌群和其他免疫相關疾病 上文提及幾種理論去解釋腸道微生物群與過敏和免疫性疾病之間的關係,今次則討論除過敏性疾病外,腸道微生物群紊亂還與其他免疫相關疾病有關,例如1型糖尿病(Type I diabetes...
Winnie Lin
2021年12月3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過敏和免疫性疾病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營養菌群林盈吟2021-12-03 過敏和免疫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和異位性皮膚炎(濕疹),被定義為暴露在過敏源中,可重複的不良免疫介導反應,在所有年齡組中都很常見。 ...
Winnie Lin
2021年12月27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連接微生物和大腦健康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1-10-29 其中的連接是什麼? 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神經以外的因素可能影響大腦生理及其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觀點。近年來,腸道微生態成為與神經元和膠質產生強烈相互作用的新寵兒,深深地影響著它們在這些疾病中的功能和行為。一些研究小組已開...
Winnie Lin
2021年12月26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克隆氏症和食物添加劑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1-10-08 克隆氏症和食物添加劑 過去幾個月陸續探討各種與腸道微生態相關的疾病及營養學,甚至提供了生活、飲食上的建議。由於「多菜少肉」這不爭的事實多說無謂,趁此提提筆者的團隊最近得獎的一篇文摘 - 食物是克隆氏症...
Winnie Lin
2021年12月25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食物並非疾病罪魁禍首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1-09-10 古人有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出自宋朝《太平御覽》,意指疾病是由於飲食不慎引起的,而災禍是因為言語不當招來的。成了警世格言。身為倡導整全飲食的營養師,對前半句「病從口入」,我還有話要說,希望不至於招來災禍。...
Winnie Lin
2021年12月24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食品添加劑和腸道健康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1-08-13 近年來,發展中國家人民的腸胃疾病發病率迅速上升,其中引起高度關注的大腸癌、炎症性腸病(IBD) 由基因遺傳論轉移到城市工業化的環境變化假說。 食品工業化 此推論來自於,暴露於環境中的危險因素隨著國際化工業發展增加,包...
Winnie Lin
2021年12月23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腸道微生態、體脂肪與體重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1-07-16 腸道微生態、體脂肪與體重 自2016年起,香港有一半人口屬於超重或肥胖。由於環境變化,即飲食、生活習慣、運動模式等,這種趨勢一直呈增長趨勢,並沒有放緩的跡象。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實現和保持健康體重的主要方法, ...
Winnie Lin
2021年12月22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壓力、飲食和腸道微生態:人類與微生物在精神免疫學和營養學核心的相互作用
原文刊於《信報》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1-06-18 大腦和腸道看似互不相關,其實不然,大多數人有體驗過負面情緒和壓力引起的胃痛、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腸道-腦軸(gut-brain-axis) 不僅能用以解釋這些腸道被短暫干擾的生理狀況,更與慢性病的病理錯綜複雜。...
Winnie Lin
2021年12月21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能否有效對付炎症?
原文刊於香港《信報》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1-5-21 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屬於代謝性疾病,也與慢性炎症有關。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也被稱為持續性低度炎症 (low grade...
Winnie Lin
2021年12月20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飲食習慣、腸道微生態和腸道炎症的關係
原文刊於香港《信報》副刊文化營養菌群 2021-4-23 前文提及腸道微生物群與人類宿主保持共生關係,有調節宿主的新陳代謝、免疫力及幫助腸道阻隔有害物質等重要功能。近年研究指出,腸道炎症通常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有關。兩者之間的關係建立於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和其代謝物的變化,以及腸...
Winnie Lin
2021年12月19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警剔「西化」飲食:傳統粵菜更健康
原文刊於香港《信報》 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1-03-26 上至國家下至家庭,維持糧食的多樣性是悍衛個人健康的第一個要數。為了應付香港在1950年代迅速增長的人口和食物需求,有百年歷史的殖民地香港,從自給自足的農作社會,轉向依賴進口農作物和牲畜的市場。由市場驅動的食物供...
Winnie Lin
2021年12月18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飲食習慣不良:腸道微生態失衡易致大腸癌
原文刊於香港《信報》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1-1-22 前文提到多樣化飲食、腸道微生物和大腸癌的關係,此文則探討令腸道微生物失衡的飲食習慣。 腸道生態失衡易致大腸癌 大腸癌乃全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相較之下,發達區域的發病率高於發展中地區,其發病率上升,歸咎於生活方式和...
Winnie Lin
2021年12月17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患者多現腸道微生態失衡:營養師建議多樣化飲食預防COVID-19
原文刊於香港《信報》 副刊文化 營養菌群 2021-2-26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近的研究表明,2019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患者與健康人士對照組相比,糞便中的微生物群有顯著變化,微生物品種失去平衡,反映患者免疫力較弱,容易受病毒侵襲。因此,本文推介多樣化...
Winnie Lin
2021年12月16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護肝養肝和傷肝食物大解構:一文看清背後原理!
原文刊於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閱肝LiverEd 2021-01-14 網上搜尋「養肝、護肝、保肝、補肝」等字眼,會得到不少一把罩的養生清單。聳動的標題帶出一個個的「超級食物」,彷彿仙丹妙藥,多多益善,讓肝臟有病治病,無病強健。我不禁問自己是否漏看了文獻,忽略最新的護肝之...
Winnie Lin
2021年12月15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輕斷食、原始人飲食減肥有沒有效?營養師拆解各種「潮流飲食」
原文刊於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閱肝LiverEd 2020-12-03 眾所皆知我是「營養學癡」,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跟營養科學扯上關係,藉機分享我的人生哲學大道理。話說朋友介紹我看Netflix記錄片 (Un)well,其中一節討論間歇性禁食,令我有感而發。...
Winnie Lin
2021年12月14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預防大腸癌 多樣化飲食與腸道微生物
原文刊於《信報》 副刊文化營養菌群 2020-11-20 根據Globocan 2018年的數據顯示,全球有1800萬宗癌症新例,大腸癌佔其中10.2%,發病率位居第三。同年,其死亡率高踞第二,有88萬人喪生。要預防大腸癌,醫學界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探索腸道微生物態。...
Winnie Lin
2021年12月13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餐餐求瘦,減肥造成壓力?不妨認識直覺飲食
原文刊於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閱肝LiverEd 2020-08-24 秉持著單純的理念,相信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我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在Evelyn Tribole及Elyse Resch兩位註冊營養師兼營養學家25年內不斷改良的「直覺飲食」(Intuitive ...
Winnie Lin
2021年12月12日讀畢需時 3 分鐘
bottom of page